解密炮制 | 中藥里的大黃將軍:將軍之號,當取其駿快矣
來源:中國網(wǎng)絡新聞報 作者:中國網(wǎng)絡新聞報 日期:2019/9/28 14:54:10 閱讀:
大黃,又稱黃良、火參、膚如、將軍,是中藥中一味瀉下藥。
大黃“味苦,寒、大寒,無毒;主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蕩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谷,調(diào)中化食,安和五臟,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(jié)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脹,小腹痛,諸老血留結(jié)”。
大黃被稱為中藥之中的“將軍”,是因其藥性而得名。陶隱居云∶此藥至勁利,粗者便不中服,最為俗方所重。道家時用以去痰疾,非養(yǎng)性所須也。將軍之號,當取其駿快矣。
大黃將軍“生河西山谷及隴西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火干”。大黃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、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。一般于秋末莖葉枯萎或次年春發(fā)芽前挖取根莖,除去細根,刮去外表,切瓣或段,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而得。
圖:大黃
大黃飲片為不規(guī)則厚片或塊,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,中心有紋理,微顯朱砂點,習稱“綿紋”,質(zhì)輕,氣清香,味苦而微澀。
由于生大黃苦寒沉降,氣味重濁,走而不守,直達下焦,瀉下作用峻烈,攻積導滯,瀉火解毒力強,但也因其作用猛烈,會造成一定的刺激而導致出現(xiàn)胃腸道癥狀,服后會有腹痛感,或是腹瀉、惡心、嘔吐,甚則傷及正氣。因此,需要通過炮制來緩和其藥性,改變或擴大其應用的范圍,使得大黃能更廣泛靈活的運用于臨床用藥之中。
圖:大黃
古代炮制大黃的方法多種多樣,多為與輔料同制、煮制、蒸制、炒制、煨制等,其中所用輔料多為酒、蜜、姜汁、醋等。如,《雷公炮炙論》:"凡使大黃,銼蒸,從未至亥,如此蒸七度,曬干。卻灑薄蜜水,再蒸一伏時,其大黃劈如烏膏樣,于日中曬干用之。現(xiàn)代炮制分為生大黃(又稱生軍)、酒大黃、熟大黃、大黃炭、醋大黃和清寧片這六種。
01生大黃
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(zhì)后,靜制,淋潤至軟后,切制并干燥。
02
酒大黃
取大黃片或塊,加黃酒噴淋拌勻,稍悶潤,待酒被吸盡后,置炒制容器內(nèi),用文火炒干,色澤加深,取出晾涼。
03
熟大黃
取大黃片或塊,置蒸制容器內(nèi),隔水加熱,蒸至大黃內(nèi)外均呈黑色為度,取出,干燥;或加黃酒拌勻,悶至酒被吸盡,裝入蒸制容器內(nèi),密閉,隔水加熱,燉至大黃內(nèi)外均呈黑色時取出干燥。
04
大黃炭
取大黃片或塊,置炒制容器內(nèi),用武火加熱,炒至外表呈焦黑色時,取出晾涼。
05
醋大黃
取大黃片或塊,加米醋拌勻,稍悶潤,待醋被吸盡后,置炒制容器內(nèi),用文火加熱,炒干,取出,晾涼,篩去碎屑。
06清寧片
取大黃片或塊,置煮制容器內(nèi),加水滿過藥面,用武火加熱,煮爛時,加入黃酒攪拌,再煮成泥狀,取出曬干,粉碎,過篩取細粉,再與黃酒、煉蜜混合成團塊狀,置籠屜內(nèi)蒸至透,取出揉勻,搓成圓條,干燥,烘至七成干時,裝入容器內(nèi)悶約10天至內(nèi)外濕度一致,手摸有挺勁,取出,切厚片,晾干。
生大黃
熟大黃
大黃炭
生大黃,苦寒沉降,氣味重濁,走而不守,直達下焦,瀉下作用峻烈,攻積導滯,瀉火解毒力強;亦可外治燒燙傷等。經(jīng)過炮制后藥性和功效有所改變——酒炙后(酒大黃),其瀉下作用稍緩,并借酒升提之性,引藥上行,以清上焦實熱為主。熟大黃,經(jīng)酒蒸后,瀉下作用緩和,減輕了腹痛之副作用,并增強了活血祛瘀的作用。大黃炭,瀉下作用極微,而有止血作用,用于大腸有積滯的大便出血及熱邪傷絡,血不循經(jīng)之嘔血、咯血等出血證。醋大黃瀉下作用稍緩,以消積化瘀為主。清寧片,瀉下作用緩和,具緩瀉而不傷氣,逐瘀而不敗正之功,用于飲食停滯,口燥舌干,大便秘結(jié)之年老、體弱、久病患者。
大黃功效獨特,在瀉熱毒、破積滯,行瘀血方面有顯著的效果。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證實了,大黃有瀉下、促進膽汁分泌、促凝止血、強心、降壓、抑菌、抗炎等作用,對于胃腸道疾病、癰腫瘡瘍、出血等有療效。
大黃入湯劑時,煎煮時間的長短也有學問。若是大黃用于瀉下,則不宜久煎,宜后下。長時間的煎煮會對主要發(fā)揮瀉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作用失效。若是應用大黃的其他功效,則應按照醫(yī)生的醫(yī)囑進行煎煮。大黃藥性峻烈,瀉下攻積力較強,因此用藥時應慎重。《本草匯言》:"凡病在氣分,及胃寒血虛,并妊娠產(chǎn)后,及久病年高之人,并勿輕用大黃。"凡表證未罷、血虛氣弱、脾胃虛寒,無實熱、積滯、瘀結(jié),以及胎前、產(chǎn)后,均應慎服。
|